1.我想拥有一辆挎子摩托车“长江”750的得多少钱?

2.750kw柴油发电机组喷油嘴的作用

750汽油机倒了导致机油外溢无法启动_750汽油机

我给楼主分析下各个方面的对比,

先声明一点问题,关于装甲斜面的角度,大致有两种说法:

1.垂直为0°,水平为90°

2.垂直为90°,水平为0°

这里暂时以第1种说法为准。

先说防护性能

T-34的车体正面是45mm60°,相当于大约90mm左右的垂直装甲;谢尔曼的M4、M4A2和M4A4前装甲是50.8mm56°,相当于大约89mm的垂直装甲,M4A3为63.5mm44°,相当于大约94mm的垂直装甲;IV号的装甲一直在变,绝大多数IV号正面都是50mm,H的后期型和J为80mm,都是垂直装甲。

至于侧面嘛,一般这方面对评价的影响不大,但还是说一下,T-34侧面为45mm45°,防护能力不比正面差多少,谢尔曼和IV则差多了,前者为38.1mm垂直,后者的最终型号也才达到30+5mm垂直。随便说下,IV在H和J之间还有个I型,装备的是斜面装甲,当初H型和I型曾竞争过G型继承人的位置,由于强行改装所造成的问题太多,最终胜出的还是我们熟知的H型。

这么看来,谢尔曼和T-34防护差不多,IV号H则比前面两个要差一些。

要是把侧面也算上的话,那就是T-34最好。

再看火力

射击测试,二战时各国的靶板不一样,K值标准也不一样,所以测试结果不是很准确,但是战后瑞典曾用各种炮弹对虎式坦克的正面(100mm垂直)进行射击测试,其中包括该三辆坦克的主炮。

IV号的主炮是KwK40,由Pak40改装而成,后者的规格为75毫米46倍径。最初,为了把Pak40装在坦克歼击车上,将径倍缩短为L43,也就是Pak39。但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倍径,德国计算径倍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德国火炮数据上的XX倍径是包含药室在内的,其他国家则不包含药室。Pak39被削去的3倍主要是药室,也就是说,改装后的Pak39威力比Pak40要小得多。后来德国人又打算把Pak40装在坦克上,便利用与Pak39类似的原理造出了KwK40,威力同样小很多。战争后期KwK40的径倍增加到了L48,但是那只是单纯地增加了炮管,药室没有变,所以威力只是稍稍强于原来的L43,但还是远远比不上原版的Pak40。

KwK40在瑞典测试的结果:打穿虎式正面,使用APCBC要600米,用APCR要750米。

T-34也装备过很多炮,但大多数装备都是F-34,规格为76.2毫米41.6倍径,还有ZIS-S-53,由SU85的D-5T改造而成,规格为85毫米53.4倍径。F-34和KwK40的规格差不多,但穿透力却差很多,其实俄国炮的膛压并不比德国低,主要是在穿甲弹(AP)这一方面处于劣势。很多稍微专业点的军迷都认为二战俄国造的炮口动能最低,其实并不是这样,俄国确实造了不少好炮,比如ZIS-4、106.7等等,论型号种类,俄国比德国还繁多,不过大家都知道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这种战略需要低成本的武器做先锋,所以俄国高层在选择试验武器时的标准是成本越低越好,而性能方面的要求是:刚好能过及格线,最好60分,60.1分都嫌高,所以才造成了很多军迷的误会,这是原因一。原因二就是刚刚说的AP了,俄国的AP确实能力较差,二战俄国主要使用两种AP:APHE和APCR。现代的AP都有极大的动能,因此弹头内基本不装药也能造成较大杀伤,但是二战的AP动能都比较有限,所以通常都会有少量装药来提高击穿目标后的爆破杀伤力,但装药量都会被限制在最小,通常是同口径HE的1/4。而俄国不同,他们使用的APHE装药量很大,主要是为了使同一种炮弹能同时具备爆破杀伤和穿甲能力,这同样与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有关。而且后期也起到一定作用,比如JS-2的基数只有28发,所以多功能炮弹能减少其选择余地,二战时破甲弹的爆破能力不强,碎甲弹又尚未实用,所以APHE是JS2的最佳选择。但是APHE在全世界也仅仅适用于俄国,因为过多的装药量会严重影响弹芯密度,其穿甲能力所打得折扣出乎意料的大,所以战后基本没人再用了。而俄国的APCR主要是根据英国援助的技术临时仿出来的,而且是低仿,过程也比较匆忙,因此性能也不高,但是还是强过了APHE。APCR的因为有硬化弹芯所以直线穿透力强于其他的AP,但是对斜面装甲最容易跳弹,所以西方在APDS普及之前一般都是APCBC和APCR配合使用。总之一句话,俄国坦克在火力方面肯定总是弱于其他列强的,其实俄国的技术一直都比较粗枝大叶,仅能在宏观方面发达,内涵方面能力较差。

瑞典测试结果:F-34在100米外对虎式正面无解,ZIS-S-53用APHE要300到350米,用APCR要700到750米。

谢尔曼在二战中使用最多的主炮为M3和M1A2,英国的火炮和炮弹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而美国也借了英国的光,在同口径同径倍的情况下,美英火炮的动能通常都是最高,无论坦克还是战舰。M3规格是75mm/L36.3和38.5,,由法国的M18野战炮发展而来,最初改造出来的M2径倍为L31,装在M3坦克上用于对付非装甲目标,但后来发现该炮动能很高,很适合对付装甲目标,因此被加长径倍作为谢尔曼的主炮。

这里顺便解释下为什么同口径下低速炮对步兵和建筑的杀伤力要强于高速炮,高速炮是为了对付坦克而强行提高动能的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膛压,但是膛压越高了,就需要越厚的炮弹外皮来防止炮弹炸膛,外皮变厚了,炮弹的装药量就变少了,AP还好,但HE的威力则会因此被限制住。比如英国的17磅炮,理论上发射APCBC在2000米外就能打穿虎式正面,发射APDS甚至有可能在500米打穿虎王正面,不过萤火虫的装备数量却很少,因为17磅炮膛压太高,口径又不大,因此打步兵和建筑效果不好,要知道坦克最主要的对手并不是坦克。

正因为M3膛压不是很高,又有较强的侵彻力,所以被用于大多数谢尔曼。但是该炮面对豹式正面或虎式时完全没有能力抗衡,而萤火虫有毛病太多,装备M7主炮的M10只适合快速反应,不适合突击。所以美军决定使用一门新炮。

M5AT规格为76.2mm/L52,动能很强,但是很重,和德军的Pak40差不多,不太容易快速部署,所以使用率不如M1 57mm/L56AT,但后者的威力又不足以对付虎式和豹式。所以美军把M5改成了M7装在了M10和M18上以便组织快速有效的防御战。

而现在就是要把M5改成车载型,装备在增大炮塔的谢尔曼上用于进攻战,最初改装的M1,径倍增加到了L57,但M1A1为了轻量化又再次变回了L52,M1A1C和M1A2也是如此。

M1A1/M1A1C/M1A2在瑞典测试的结果:发射APC击穿虎式正面需300米,发射HVAP只需1500米(和豹式的KwK42差不多)。

最后结果:M1A2>KwK40>ZIS-S-53。

西线美军1944年末开始大量配发HVAP,东线的苏军在战争后期也受英国军事援助影响而自行研发了APCR(虽然差点);而同一时期,正是德军严重缺乏APCR和APCNR的时候,也难怪41年横扫别人的帝国到44年会被别人横扫,事实证明再NB的人也不能想惹谁就惹谁。

然后是机动性

先说速度,在很多军盲眼里速度是衡量机动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参数中常常出现“公路时速”和“越野时速”两个名词,其实这两个名词很容易让人造成误会,所谓“公路时速”并不一定是在公路上,只要路面很平整,哪怕是越野也能跑出这个速度;而“越野时速”则应该是指凹凸不平的路面或沙漠农田等柔软地面。

IV号早期型号机动性良好,实际中曾跑出过45公里以上的时速,在当时算是相当高了。不过那时的IV前甲只有30毫米,其他部位更薄,火力也很弱。随着装甲和火力的不断加强,速度也在不断下降,到H型时,纸面上最高时速为38公里,但从实际中少数能统计到的数据来看,H型从未超过35公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战争后期德军没有实行过大规模装甲突袭的原因。45年保时捷曾给IV换个新的发动机,按照军方的要求是:纸面极速能够恢复到至少45公里,但该未来得及实施。

再说T-34,T-34-76纸面上最高时速为55公里,实际当中T-34也经常在“车浪”战术中跑到50公里以上,光从速度这一点来说俄国人的坦克在那个时代确实无人能及。

谢尔曼就不太好说了,二战时期的谢尔曼,宏观上有M4到M4A4五个型号,分别使用四个不同的公司的发动机,每个型号下还有多个子型号,即使是同一公司也不会一直使用一直发动机。大多数谢尔曼速度大概都在40公里上下,一般被认为是战争结束前最终型的M4A3E8型在第四装甲师进攻从德国腹部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时曾开出接近50公里的速度,由此判断其极速应该不会超过50公里。

其实对于作战中的坦克来说,加减速、推重比和越野性能远比极速重要,因此可以说极速是机动性参数中最不重要的(对战斗来说),所以那些凭最高时速来判断机动性优劣的基本都是外行中的外行,如果他自称是专家,那肯定是国产的专家。

加减速:IV号>T-34>谢尔曼

推重比:谢尔曼>IV号>T-34

越野性:T-34>谢尔曼>IV号

在这些方面三者基本相当,所以极速最高的T-34机动最好。

首先我不是德棍,不会盲目地YY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但是客观地来说德国也确实有一些东西无人能比,只是不像德棍们想得那么多而已。比如德国的汽油发动机一直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整个二战时期无人能及,因此在加减速和推重比一直都领先于世界。即使到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也只有日本一家能与之媲美。

IV号的越野性倒不是不好,但是比T-34和谢尔曼要差一些。T-34车体较宽,履带也很宽,越野性一直都是最好的。谢尔曼的M4、M4A2和M4A4使用的窄履带,但是M4A1的后期型和M4A3都拓宽了履带,而且谢尔曼虽然在三车之中重量最大,但是优秀的推重比让她在实际行动中显得最轻便,也从侧面加强其越野性。

再来是可靠性

这方面,T-34比谢尔曼稍稍强一点,而二者都能完胜IV号。

在很多人眼里,二战德国武器最大的缺陷就是可靠性不足,不过就德军内部来说,IV号的可靠性其实相当不错了,比起后来的虎式豹式不知强多少倍。IV号的可靠性主要差在传动方面,早期欧洲工业体系完善,但欧洲的设计师脑筋死板,只考虑一味地加强精密度(他们认为这样能提高联动性),完全没有考虑零件增多带来的公差。

与虎式豹式不同,IV的故障率在欧洲来说算是比较低的了。但是和谢尔曼与T-34比较还是相差甚远。

T-34以结构简易而著称,技术上比较粗枝大叶,但可靠性绝对有保障;谢尔曼与T-34相反,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精密度也不低,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与T-34相差不多的可靠性,确实只有美国人才能办到。

最后结果:T34>谢尔曼>IV号

安全性

这方面是俄国人的软肋,俄国人设计武器几乎不考虑成员的问题,俄国坦克安全系数很低,一辆T-34被击毁后,车组成员殉爆率高达78%,一方面是既要注重增大入射角,又要限制体积,结果造成车内空间比较狭窄,不仅降低了人工机效,重要的是减少了逃生空间;另一方同样是为了节省空间,把布置在驾驶舱周围,不仅限制了量,而且在HE和APHE消耗未过半的时候特别容易引爆,T-34的安全性唯一比较好的地方是使用柴油引擎,被引燃的几率只有十分之一,而德国和美国都是使用汽油引擎,如果被敌人从侧面或背面攻击,引擎有三分之一的几率会被引燃,二战美军士兵都给谢尔曼起了个称呼叫“朗森打火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

与俄国相反,美国的武器设计一向都是最人性化的,谢尔曼坦克从最初的M4开始安全性就比较高,在设计A1和A3的时候还大量从前线收集士兵关于安全性的实际经验,安全性更上一层楼,上面说过汽油引擎容易着火,设计师就根据这个特点在晚期型号的油箱的内壁装上一层皮囊,减小坦克着火后对车组成员的威胁。也有专门的架存放,不易被引爆,而且仓有一层水套保护着,即使被引爆也会被吸收掉一部分冲击波,增加了成员逃生的机会。

IV号的安全性没什么可说的,不像俄国人那么忽视,也不像美国人那么重视,基本处于平庸的位置。

其他方面就没什么了,有人说俄国坦克空间狭窄,影响人工机效,其实这一点主要是在战后才体现出来的,二战时期的坦克呆在里面都很难受,只不过俄国比较严重而已,而且T-34操作简单,这在人工机效上抵消了舒适度的影响。

一向注重人性化的美国可能在人工机效上比较占优势,但在谢尔曼上这个优势不是很大。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个人觉得谢尔曼和T-34基本相当,而IV号比前两者稍微差一些。

我想拥有一辆挎子摩托车“长江”750的得多少钱?

能发出3000W功率的直流电动机,需耗用电功率为:P1=P2/η=3000/0.85=3530W;

考虑汽油机过载能力较差,需配汽油机的功率为:3530 x 1.2=4236W,相当于4236/750=5.648HP取6马力。

汽油机-发电机-电动机,这样配置除了控制方便,调速性能好一点外,能量浪费太厉害,还不如直接汽油机带动。

750kw柴油发电机组喷油嘴的作用

对于60、70年代生人我想对它都很熟悉了,而且很多人都坐过,呵呵,想想小时候几个小伙伴一起爬上路边或小区里的750,嘴里模仿着发动机的声音,开心极了。也绝对不是现在丰衣足食,PSP不离手的孩子们所能体会的到的。

模型介绍:

长江750 跨斗摩托车 (限量500台,带收藏证书)

品牌: 世纪龙 (香港)

比例 1:18

尺寸 13厘米长

颜色: 绿色

材料: 合金,ABS,橡胶

包装: 全新礼品盒装+透明展示底座+有机玻璃罩

介绍: 此模型是香港世纪龙模型公司为纪念中国建军80周年特推出的一款史无前例的军用摩托车精品,全球限量发行500台,做工精美绝仑。

目前市价:1600元

原车介绍:

长江750摩托车,北京人叫“挎子”,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生产的老牌摩托车之一。重要的是,它是正宗国产货。长江750的原形是BMW R71摩托车。1939年,斯大林想为苏联红军装备机动性很强的摩托,他想到了一种750cc、对置双缸、带边车的摩托车,那就是当时德国的BMW R71。后来5辆BMW摩托车被“走私”到了苏联,这些车被解体、测绘……苏联人造出了乌拉尔(URAL)M-72型摩托车。

1957年12月,参照乌拉尔M-72,长江750型摩托车在洪都机械厂(现江西洪都丰隆摩托有限公司)诞生。发动机由湘江机器厂(现为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生产。

长江750有4前进档和一个倒档。倒档是发动机驱动的而不是电动的,它能以16公里/小时的速度倒车!“长江”品牌的由来还有个传说。750型摩托车问世后,当时主管生产的二机部首长考虑到该摩托车的发动机厂和整车厂分别位于株洲和南昌,说:“湖南有洞庭湖,江西有鄱阳湖,都流入长江,干脆就叫‘长江’牌吧。”

上世纪70年代,长江750开始走入民用市场。由于经济的原因,最初的长江750主要还是对单位开放,直到1992年,北京的使馆区出现了几辆黑色的长江750,北京的一些车迷才效仿着玩起了“挎子”,他们也如法炮制地将买来的绿色750一律漆成了很酷的黑色。后来就有了这群北京的“挎子族”。

柴油发电机组的喷油嘴指的是柴油机的燃油喷油器(或叫做喷油嘴、油头)。

要说清燃油喷油器在柴油机中的作用,需要从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来讲解。柴油机属于压燃型的内燃机。汽油机属于点燃型内燃机。两者的工作、设计参数有所不同,这里不作进一步的展开。

常见的四冲程柴油机每个循环有四个冲程。分别是进气、压缩、爆发和排气。

进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容积增大,柴油机的进气阀被打开,外界的新鲜空气通过进气阀进入气缸;当活塞到达下死点后开始向上运动,进气阀关闭,气缸容积变小,气缸内空气被压缩,温度急剧升高;活塞到达上死点时,燃油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缸,瞬间燃烧(爆发),气缸内燃烧的气体体积急剧膨胀,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通过连杆转动曲轴输出动力。活塞再次到达并越过下死点后,再次向上运动,此时排气阀被打开,气缸中燃烧后的废气被排出。一个循环结束。活塞越过上死点后再次进入进气冲程,开始下一个工作循环。

在上面表述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喷油器的作用是在合适的时间把燃油喷入气缸。

有几点说明:

1. 考虑到燃油进入气缸到燃烧会有一定的延时,所以在活塞到达上死点前就要喷入燃油。也就是说相对于上死点,喷油有一个提前量(提前角)。称之为喷油正时。

2. 为了使进入汽缸的燃油能充分燃烧,必须让进入气缸的燃油呈雾化状态,使燃油同高温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达到最大。(雾化不好的燃油因燃烧不充分,未燃尽的碳分子随废气排出,形成“冒黑烟”)。

3. 为了使进入气缸的燃油能够达到雾化,由燃油泵向喷油器提供高压燃油。